???清三陽開泰釉長頸瓶,口徑4㎝,底徑6.2㎝,高16.3㎝。直口,長頸,圈足較高,足端無釉。口沿一圈露白,瓶身有細小開片,釉色主要由紅黑兩種色釉組成,頸部以紅色為主,紅色較淺,腹部以黑色為主,紅色與黑色之間以淡淡的青綠色過渡。
???窯變釉,顧名思義是器物在燒成過程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。由于窯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,經氧化或還原作用,瓷器在出窯后可能呈現出意外的釉色效果。窯變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現。最初,窯中出現窯變曾被視為不祥,尤其是官窯中出現窯變,往往被砸碎。明代時,人們還是無法預測窯變的發(fā)生,因此窯變被認為是“怪胎”,統(tǒng)統(tǒng)銷毀。清以前景德鎮(zhèn)窯偶爾燒制出來的窯變釉瓷也是多被搗毀。隨著人們對窯變釉認識的深入,窯變的缺陷美也逐漸得到人們的喜愛。到了清代,尤其是清雍正、乾隆時期,窯變已被視為一種祥瑞,甚至作為著名色釉而專門生產。清代生產的窯變釉,雖入火使釉流淌,顏色變化任其自然,非有意預定為某種色澤,但已經能人為配置釉料,較好的控制火候,基本上掌握了窯變的規(guī)律。窯變釉因其形態(tài)極美,或如燦爛云霞,或如春花秋云,或如大海怒濤,或如萬馬奔騰,而被視為藝術瓷釉為人們所欣賞。